学生天地

无怨于过去,无愧于未来

文字:毕业生 蔡婉琳 图片:蔡婉琳 编辑:刘晶 时间:2020年07月02日 点击:

【编者按】花开六月,凤鸣岭南。在全体英教人的保驾护航中,2020届英教学子迎来云端毕业季,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英教是终点亦是起点,前路虽远,勿忘初心,希望每位走出这里的学生,都能带着在英教锻造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日起,院网特策划推出“英教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记录和讲述英教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精彩故事

 

在广外:我非生而强大

    最初结缘广外,是因为欣赏我在执信的两位高中英语老师Neo和Tank,他们都是英教的优秀毕业生。通过他们,我了解到英教虽小,却是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院,加之小班授课,老师和学生关系很紧密。另外,广外学贯中西和双语教学模式也将能让我发挥自己在英语上的相对优势,继续进修。大致出于这些原因,我成为了英教的一份子。

    我的大学四年,没有太多光环,却让我在不断尝试中找回了自我,重拾信心。大一入学,出于无法适应高中和大学生活间的落差,曾一度迷茫而自怨自艾。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公共课程掉以轻心,随之只考出了中等甚至偏下游的成绩;在课外活动上,虽以第一名的成绩有幸代表学校参加外研社写作的全国赛初选,却因为准备和技巧上的不足,最终与全国决赛失之交臂。种种的挫折令我产生了自我怀疑,也因此对机会患得患失,害怕面对尝试后的失败。 为了调整心态,我在大一下开学前只身去了武汉,和高中的同窗好友一起学习,找回了一些学习动力,也少了几分浮躁。随后在选择和旁听了几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心理课程以后,发现了自己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大二接触到更多英教多元化的课程(学校管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后,我的大学学术生涯才开始步入“正轨”,成绩也因此逐步提升。 这样的“通识教育”为我之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能基于广泛的知识面去寻找兴趣,更加全面的思考自己的未来。例如在接触了管理和社会学以后,我凭借着新兴趣参加了商赛,加入了NGO的调研工作,同时也萌生了申请商科硕士的念头。

    与此同时,双语教学和外研社的英语比赛、德思英辩以及说课等大大小小的活动给予了我提升外语水平、思辨能力和教学技能的机会。为了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我先后在广外会计学院和广州社科院进行英语教学,并在大四上有幸回到执信实习,师从曾经的老师们深入了解公立学校的工作环境。在不同工作环境的辗转间,我逐渐明晰了自己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尽管因为害怕失败而没有再参加外研社的写作比赛,我却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硕士留学的目标自发地进行写作练习。有时候是基于英辩接触到的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有时候是基于海外名校的一些作业要求练习搜索和阅读文献以及学术写作的能力。另外在完成英教的课程论文中,我逐渐养成了模仿国际顶级期刊写作结构和语言风格的习惯。同时,英教鼓励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我主动发言和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习惯和准备,我在入学格拉以后能够很快地适应英国的教学模式并在一年的学习中取得distinction的成绩。

    在广外,我既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却也收获了自信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勇气和底气。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在因曾经的失败而放弃新机会,对于兴趣有时也无法从一而终。至少现在想来,在大三放弃国贸双学位来说是件遗憾的事情,使得硕士转专业变得困难,对留学目标也缺乏整体规划。但成长路上终归没有如果,弥补“缺憾”大概也能化作日后的驱动力,成为追求理想的执念的一部分。

在格拉:人生没有上限

    最终来了格拉的亚当斯密商学院,也是出于各种机缘巧合。放弃双学位和未能及时找到相关实习,加之对跨专业难度的不了解,导致我的第一次DIY申请并不太成功。首先由于拖延症和不熟悉,英国的申请基本在11和12月才提交,而且除了格拉以外(规定了转专业只能申管理),其余院校如曼大、华威和杜伦均提交了市场营销专业。最后最想去的华威和曼大都失之交臂,杜伦的offer也在交完了格拉的留位费以后才发来。出于对英国“战场失利”的不甘心,12月中旬开始补申美国,接踵而来的GRE和GMAT考试,成绩单认证和专业相关的小essay都让我措手不及,最后因为提交时间晚,只收到了密歇根州立市场研究的offer,西北大学被waitlist。综合费用和地点的考虑,我最终选择了自己向往却从未涉足的苏格兰。

    格拉于我,是第一次独自出国、自我“朝圣”路上的第一站,既满足了我体验苏格兰自由、热情和相对奔放风情民俗的期待,也为我丰富学科背景和提升科研能力打下了基础。在格大的第一个学期,我集中精力攻克大大小小的考试和论文,课上也极力表现自己,希望能为日后的博士申请取得优秀的成绩和推荐信。但紧凑的学习中,我并未有足够的时间完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期待着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发展。基于此,我最终选择了给自己多一年的时间去探索,改为申请牛津的二硕。在切身体会到商学院的种种发展问题之后,我以探究商学院的国际化为契机,在申请牛津的写作样本、个人陈述和面试中贯穿自己的见解,最终在第二学期拿到了offer。此间,我其实同步申了荷兰的特温特和乌德勒支大学以及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并也顺利拿到offer。这3所院校在欧洲的科研和教学质量颇高而学费低廉、奖学金丰富,尽管因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而在主流世界大学排名上不算太靠前。因此也是体验欧洲其他语言生活区和提升背景不错的选择。

 

 

 

在牛津:“象牙塔”里的那些人和事

    入学之前,牛津于我,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几百年来,自觉肩负着追求真理的使命。詹姆士·默里所编撰的《牛津大辞典》所展现的仅仅是这所古老大学在人类文明中优秀产出的一隅。但在步入这座“象牙塔”之后,我所感受的不再局限于相对形而上的“光环”,而是这里的每一个人所流露出的对学术、对知识、对理想真真切切的渴望和热爱。有年过八旬依然享受教学和钻研学术的的老教授,亦有功成名就但选择放下现在所有,重回校园潜心学习曾经想选却碍于“现实因素”而无法选择的历史哲学梦的业界精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愿意为了这样一个梦想而等待,而坚持提升自己。这也许需要等几年,又或许需要等上数十年。 这份执著让为曾经迷茫、“虚度“光阴而后悔焦虑的我明白,只要相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现在的你也许觉得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谁又能断定,在努力提升背景的两三年后抑或是到达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一切依旧不可实现呢?

    在这个“象牙塔”的第二个感触是,科研并非为了产出而产出,而是一个为求知欲所驱,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与导师西蒙马金森初次meeting时,在听完我赘述一系列的热点方向以后,他问我“What is the very piece of knowledge you want to bring to the world?”。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做学术研究不仅是关于“我能做什么”亦或是“做什么的研究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成功”。在一个为功利主义所主导的时代,想要跳出“实用性”和“工具性”来思考价值,克服其中的浮躁,确实不易,甚至容易被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正如我刚开始考虑转商科时,更多出于追随社会主流、扩大就业面考虑。所幸的是,在真正深入学习了解后,管理学确实引起了我的兴趣,丰富了我认识世界的“图式”, 拓宽了思考维度。同样幸运的是,在牛津这样一个包容和看重多元性的大学城市,我能够重拾那些在追求“成功”路上遗忘的爱好,时而参与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时而醉心于艺术表现和创作。

    除了思想上的转变和成长,牛津以导师制和自由教育见长的模式还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课程,学生的求知欲、研究潜能和批判性思维都能在大量课前课后的文本阅读、独立思考、紧凑的写作任务以及导师生面对面的定期研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提高。以我的一年制硕士项目为例,尽管一周只有3到4节课,每堂课的阅读材料却至少是5到10篇文献甚至是几本书,上课多以seminar形式进行,由学生主导,就本课的几个核心问题联系阅读材料发散和分析,因此没有课前学习将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其次,与seminar相配合的是平均每周一篇的essay (约2000字)。在这样短短8周的学习时间里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兼有众多的学术讲座,还需要自律和高效的时间管理。 虽然学期比其他英国大学稍短,牛津同样分为3个学期,但不同的是毕业论文是从一入学就开始构思,在头两个学期和同学、各科老师和分配到的导师共同讨论和完善,第三学期集中精力定稿。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完成一篇达到可发表质量的文章所需要的。

    基于以上的教育模式,牛津对候选人的筛选非常看重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能力。而在申请过程中,这些要素是通过个人陈述、推荐信、写作样本、GPA和语言成绩一整个package的综合考量来实现的。GPA和语言成绩虽然重要,但更多是用于初步判定录取资格上。换言之, GPA虽然越高越有优势,但无需因为未达到3.8或者90分而望而却步。官网对GPA的硬性要求一般是一等一或二等一的学位,这个等级和国内高校暂非常明确的对应分数划分,但如果以对美国4分制的要求做参考,大概在3.6及以上。同理,牛津对社科专业的雅思成绩要求大多是7.5(7),最理想的确实是尽早规划,在投递申请时就达标,但如果总分或者小分差一些,也不必因此气馁,可以通过个人陈述等其他要素的加分来补短板。在资料审核或拿到有条件录取之后,仍有机会更新成绩。满足了以上两个基本条件以后,个人陈述和写作样本是能令展现自己亮点的关键机会。2篇2000字的写作样本是展现的是学术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的见解,更是逻辑思维和科研潜力。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同,雅思写作成绩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英语的基本功,但学术写作实力才是直接影响到在牛津学习质量和表现的因素,因此优秀的写作样本能相对直观体现这样的实力。很多CV上的经历乃至GPA的优劣都是相对的,个人陈述就是一个进一步解释和整合自己在各要素中优势的媒介(更详细的干货可见https://mp.weixin.qq.com/s/bZzME4F7vW4qoAdYNfwyVA)。

    总的来说,我在牛津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resourcefulness, 这其中意味着既有求知、解决问题的驱动力,亦要有创造性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就个人经验而言,在申请的Package和面试中不断创造机会表现自己的资源意识和能力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率。而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这是个探索、反思和挖掘自己能力的好机会。而放眼个人成长阶段而言,resourcefulness大概就是积极利用每段亦好亦坏的经历中的机会的眼界和能力吧。因此最后的最后,也希望以后的师弟师妹们都能不怨过去,主动尝试,做出不愧于未来的选择。愿大家都能追随自己心中的知识殿堂!

 

 

 

 

 

 


广外英教微信公众号

广外英教团学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大学城校区)

邮编:510006

电话:(020) 39328080

传真:(020) 39328080